6月24日,应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邀请,蒙古国著名汉学家其米德策耶在文化中心举办了《中国故事:中庸之道的智慧》讲座。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参赞兼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峙、蒙中友协主席巴特苏赫、蒙古国驻满洲里原总领事钢巴特尔、蒙古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巴特尔夫及当地学者、友好人士、学生近50人聆听了讲座。讲座同时在文化中心脸书账号进行了直播,近千人观看。
蒙中友好协会主席巴特苏赫为讲座致辞,他表示,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,更是哲学思想的阐释。1988年,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时曾共同宣言,表示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,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。”其米德策耶教授致力于翻译中国典籍,取得了巨大成果,是当今蒙古国的“孔子”!
其米德策耶现任蒙中友好协会副主席、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中心主任、蒙中翻译协会会长,曾翻译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《孙子兵法》《一日三秋》,参与翻译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-3》西里尔蒙文版,获学界高度评价,曾获得蒙古国全国优秀翻译奖、金羽毛国家翻译最高奖、中国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,两次获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奖。
讲座中,其米德策耶指出,《中庸》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,是儒家经典之一。《中庸》阐述“允执其中”的哲理,强调“执两用中”的处世之道,视“诚”为沟通天地人的核心,将“中和”视为宇宙万物的理想境界,主张人性源于天道,修道须循本性,倡导君子独处时自省不怠,以“诚”达成天人合一,并主张“至诚尽性”“和而不同”“修身齐家”“慎独”与“忠恕”之道。
其米德策耶指出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 是中华传统美德,就是自己想立得住,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,自己想行得通,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。来自《论语》的这一智慧,在中国领导人倡议的 “一带一路”宏大的战略构想中得到充分地体现。习近平指出“法律是成文的道德,道德是内心的法律。”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各国共处一个世界。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、共建、共享原则,不是封闭的,而是开放包容的;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,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。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、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、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。”当前,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及其所倡导的诸多倡议,均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。
本次讲座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、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、蒙中友好协会主办,是2025年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“中国故事”系列讲座的一部分。